• 首 页
  • 研究所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年鉴
    • 形象标示
    • 所训介绍
    • 园区风采
    •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
  • 国际交流
    • 国际合作
    • 国际会议
    • 合作项目
    • 中欧沿海城市环境影响评价联合研究计划
  • 院地合作
    • 合作交流
    • 合作伙伴
      • 政府部门
      • 科技(战略)合作企业
    • 成果转移及产业化
      • 投资公司目录
      • 成果简介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研究队伍概况
    • 院士风采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研究员
    • 项目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研究组
    • 人才招聘
  • 研究生教育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场馆
    • 科普纵览
    • 科普视频
    • 科普站点
    • 科普通告
    • 科普链接
    • 相关机构
  • 科研成果
    • 论文
    • 获奖
    • 专利
    • 技术成果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 党群机构
    • 学习园地
    • 政策法规
    • 办事指南
    • 廉政教育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依申请公开
      • 公民
      • 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学术活动
    • 科研动态
    • 最新论文
    • 媒体扫描
  • 学术出版物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部门单元
  • 专题报道
  • 网站地图
  • 邮箱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网站地图
  • 邮箱登录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研究所概况
    • 所况简介
      更多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7月4日,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事业法人单位,是目前国际唯一的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综合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位于美丽的南方海滨城市—厦门市。
        研究所目前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任领导
      更多 +
      • 贺泓
      • 陈少华
      • 方荣良
      • 郑煜铭
      • 林卫东
      • 历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年鉴
      • 形象标示
      • 所训介绍
      • 园区风采
      •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
      所长致辞
      更多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自2006年成立以来,走过了近二十年不平凡的历程,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相结合,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国家生态文明和城镇化建设提供前沿理论、关键技术和管理支撑。
        “十四五”时期,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国之大者”,锚定新征程中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与任务,强化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与担当,对标对表“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 ...
  • 国际交流
    • 国际合作
      更多 +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人居署签署谅解备忘录

        05-30
      国际会议
      更多 +
      • The James Hutton Institute Stephen Chapman教授到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做学术报告

        09-11
      合作项目
      更多 +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与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生态与水文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11-01
      中欧沿海城市环境影响评价联合研究计划
  • 院地合作
    • 合作交流
      更多 +
      •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领导到访城市环境研究所03-31
      •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徐成主任一行访问城市环境所02-26
      • 首届“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亚洲区域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02-26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物质资源低碳转化技术与实际应用”培训班12-17
      • 东盟国家生物质高值转化及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12-17
      合作伙伴
      更多 +
      政府部门 科技(战略)合作企业
      成果转移及产业化
      更多 +
      投资公司目录 成果简介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研究队伍概况
      更多 +
        根据研究所的战略发展规划,研究所人员规模将达到760人,其中创新岗位人员200人,项目聘用人员210人,研究生300人,博士后、客座人员及访问学者50名。研究所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原则,紧紧围绕研究所发展规划,招贤纳士。为加快创新能力的建设,迅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结构合理、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目前拥有各类人才约650人,其中职工250人,在读研究生350人(含联合培养),博士后和客座人员等约50人。职工中高级职称者8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1人,国家科技进步
      院士风采
      更多 +
      • 贺泓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永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才招聘
      更多 +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治理”研究组招聘启事03-19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招聘启事03-06
      • 相约鹭岛,“城”就未来!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025年度招聘启事03-05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研究员
      • 项目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研究组
  • 研究生教育
    • 介绍
      更多 +
        教育处是研究所研究生教育的主管部门,也是研究所学位委员会的秘书机构。主要工作职责:贯彻执行国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和福建省等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根据研究所的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所研究生教育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
      新闻动态
      更多 +
      • 城市环境所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压力管理”心理健康讲座04-01
      • 城市环境研究所2025届夏季联培毕业生工作培训会03-17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第十三届女生节活动03-12
      • 城市环境研究所召开2025届夏季国科大学籍毕业生工作培训会03-05
      • 城市环境所召开2024年度辅导员工作汇报交流会02-20
      • 城市环境研究所组织辅导员及学生干部观看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02-19
      通知公告
      更多 +
      • 2025年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介绍03-24
      • 2025年拟录取推免生学习情况复查和政审通知03-13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025年面向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简章03-08
      • 2025年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介绍02-27
      • 2025年城市环境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查询公告02-24
      • 城市环境所2025年秋季“申请-考核”制博士生综合考核日程安排02-08
      • 导师介绍
      • 就业信息
      • 招生信息
      • 下载中心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更多 +
      • 走进研究所,职工子女参观暨科普研学之旅

        2023-08-08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2023年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3-05-13

      科普视频
      更多 +
      • 绿野仙踪.IUE植物导览地图展示视频

        2016-12-14

      • 火星照片是灰尘还是UFO

        2012-11-14

      • 科普场馆
      • 科普文章
      • 科普纵览
      • 科普站点
      • 科普通告
      • 科普链接
      • 相关机构
  • 科研成果
    • 技术成果
      更多 +
      • PM2.5防护口罩05-24
      • 一种雨水花园监测系统07-03
      • 废弃LCD提取铟成套技术与装备06-19
      • 高性能可见近红外光催化材料06-19
      • 论文

      • 获奖

      • 专利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更多 +
      • 城市环境研究所召开2025年党风廉政建设大会04-08
      • 城市所召开青年理论学习示范小组学习会04-08
      • 城市环境研究所启动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04-01
      • 城市环境研究所召开民主党派群团组织专题座谈会03-26
      • 携手播撒绿意共绘春日画卷2025年“共筑IUE樱花园”植树节主题活动03-24
      政策法规
      更多 +
      •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09-09
      •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09-09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09-09
      • 中国共产党党章09-09
      • 中科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07-19
      • 党群机构
      • 学习园地
      • 办事指南
      • 廉政教育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研究所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年鉴
    • 形象标示
    • 所训介绍
    • 园区风采
    •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
  • 国际交流
    • 国际合作
    • 国际会议
    • 合作项目
    • 中欧沿海城市环境影响评价联合研究计划
  • 院地合作
    • 合作交流
    • 合作伙伴
      • 政府部门
      • 科技(战略)合作企业
    • 成果转移及产业化
      • 投资公司目录
      • 成果简介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研究队伍概况
    • 院士风采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研究员
    • 项目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研究组
    • 人才招聘
  • 研究生教育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场馆
    • 科普纵览
    • 科普视频
    • 科普站点
    • 科普通告
    • 科普链接
    • 相关机构
  • 科研成果
    • 论文
    • 获奖
    • 专利
    • 技术成果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 党群机构
    • 学习园地
    • 政策法规
    • 办事指南
    • 廉政教育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当前位置:首页科学普及科普文章
  • 科普文章

    “溶解性有机质”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0-05-11来源:徐耀阳组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图1 隐形的物质(图片来自网络) 

      一般我们看到河水清澈见底,都会觉得这里的水是”没有污染“的,但事实真是如此么?或许在水里,有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已经悄悄地影响了水中的环境。这种物质,就是溶解性有机质。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是一类具有复杂组成、结构和环境行为的有机混合物,广义上的含义包括一切溶解于水中的有机化合物,通常指能通过0.45μm滤膜的溶解于水、酸或碱溶液中的异质碳氢混合物,由含氧、氮和硫的氨基酸、芳香族、脂肪族等功能团组成,广泛存在于各种天然水体中。   

      DOM参与各种地球化学循环   


         图2 溶解性有机物参与地球化学循环(图源自Earth's Critical Zone) 

      DOM是连接生命形态碳和无机碳的关键纽带,参与各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图2)。DOM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活跃化学组分,是土壤圈层与相关圈层发生物质交换的重要形式。以产生的方式分为内生性和外生性,前者指自然界产生的DOM,其来源为动植物残体、土壤、藻类活动产生的排泄物;后者指人类化学合成产生的,人类工业化城镇化过程造成的大量DOM介入水生环境,严重威胁水生态系统健康和安全。剧烈的人类活动改变了DOM的来源、特性。

       

      图3 中科院宁波观测研究站站长期观测采样(汪文东拍摄) 

      DOM作为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化学成分之一,对污染物(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有效性均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DOM对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学、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土壤有机碳中DOM的占比极小,但它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中DOM的重要来源,充当了许多微量有机或无机污染物的主要迁移载体或助溶剂。 

      常规污染物与DOM的区别 

      水环境当中的常规污染物一般是指水污染常规分析指标,是对水质监测、评价、利用以及污染治理的主要依据。其主要指标有:臭味、水温、浑浊度、pH值、电导率、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总氮、总有机碳(TOC)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

      

      图4 人类活动造成的溶解性有机物排放 (汪文东拍摄) 

      不同于常规污染物,DOM成分复杂,有不同结构且分子量大小不一,其中人类排放的DOM对环境影响最为显著 (Williams et al.,2016)(图4)。DOM的表征技术丰富多样,其中光谱技术由于简单易操作成为较为常用的一种技术。根据光谱特性的不同可将DOM分为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和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而通过荧光激发-发射矩阵(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EEM)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可对FDOM的荧光组分进行解析,其荧光特性指标可表明其荧光组分的来源。

      相对于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常规污染物,DOM的结构复杂,来源多样。目前的研究对DOM影响其他污染物的毒性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但DOM其本身的毒理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现有的部分研究表明,DOM具有遗传毒性、雌激素效应,可抑制藻类生长,对细菌具有急性毒性等作用。

      DOM的分布有哪些特性 

      DOM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分布广泛。城郊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服务冲突最激烈的区域,DOM在城郊生态系统分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过程的宁波樟溪流域的观测结果显示,DOM的指标(DOC,CDOM和FDOM)浓度在不同人口密度区域中差异明显(图5)。季节数据相关分析表明,DOM的分布具有季节变化和区域分布的异质性,说明强烈的人类活动对DOM的区域分布具有决定作用。

       

      图5 流域DOC、CDOM、FDOM浓度的季节变化(Tang et al., 2020)   
     

      与人类活动有哪些关联 

      近年来,我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过程导致了水体中DOM 浓度与性质的改变。人类活动,如污水排放、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等,都显著改变了DOM的浓度和特性。

      樟溪城郊流域的观测结果表明,城镇化过程中的人类活动(包括农业活动等)造成了DOM荧光组分和特性的变化,其类蛋白类荧光组分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密切相关。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的子流域区域风险较小,而在人类活动频繁干扰的区域(农田和城镇)则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表明人类活动改变了水生态系统中DOM的含量和特性并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人类活动造成的DOM进入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

    图6 溶解有机物生态风险图 (a)雨季。(b)旱季 (Tang et al., 2020) 

      
     

      参考文献:

      1. Podgorski, D.C., Zito, P., Mcguire, J.T., Martinovic-Weigelt, D., Spencer, R.G.M., 2018. Examining Natural Attenuation and Acute Toxicity of Petroleum-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with Optical Spectroscopy. Environ. Sci. Technol. 52(11), 6157-6166.

      2. Tang, J.F., Wang, W.D., Yang, L., Qiu, Q.L.L., Cao, C.L., Li, X.H., 2020. Seasonal variatio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a peri-urban critical zone observatory watershed. Sci. Total Environ. 707.

      3. Williams, C.J., Frost, P.C., Morales‐Williams, A.M., Larson, J.H., Richardson, W.B., Chiandet, A.S., Xenopoulos, M.A., 2016. Human activities cause distinc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omposition across freshwater ecosystems. Global Change Biol. 22(2), 613-626.


    附件下载:

    上一篇:安装了家用净水器,饮水更安全了吗?
    下一篇:天空蓝,你觉的真的蓝吗
    版权所有 © 2006-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闽ICP备09043739号-1
    地址:中国厦门市集美大道1799号邮编:361021Email:Webmaster@iue.ac.cn